1. <menuitem id="qmlvx"><acronym id="qmlvx"></acronym></menuitem>

          <sup id="qmlvx"></sup>

            <ins id="qmlvx"><option id="qmlvx"></option></ins>

            <code id="qmlvx"><option id="qmlvx"></option></code>
            <output id="qmlvx"><track id="qmlvx"></track></output>

            ?

            咨詢
            熱線

            :188-5257-5880

            新時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探索——以洛陽為例
            上傳時間:2022/09/23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已成為國家戰略,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多規合一”的背景下,其重要性越發凸顯。名城保護規劃作為支撐歷史保護傳承工作的綱領性技術環節,需探索新時代、新要求下的編制思路。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文化地位舉足輕重,歷史文化遺產類型多樣。不僅有各種形式的地上遺產,更有大面積地下遺址,形成“五都貫洛”的都城遺址體系。在歷版城市總體規劃中,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始終是洛陽城鄉建設的重要課題。然而,洛陽也存在遺產家底不清、保護方法不當、遺址保護與城鄉發展協調難度大等突出問題。

            本文結合洛陽實踐,從價值認知下的全要素保護載體梳理、多層次文化安全空間體系建立、山水城文總體格局構建、歷史文化保護線細化管控四方面,研究名城保護規劃的創新方法。


            1  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新要求

            國家高度重視中華文明傳承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2021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標志著我國城鄉歷史保護傳承工作進入了新的階段。近年來,我國正逐步建立“五級三類”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在規劃體系重構的大背景下,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以下簡稱“名城保護規劃”)是歷史保護傳承工作的重要綱領,在新要求下,廣大從業者有責任積極投身名城保護規劃的探索和創新,助力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格局構建,從而為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歷史使命作出行業貢獻。


            2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新趨勢

                   40年來,我國的保護體系和制度不斷發展,各地開展大量名城保護規劃實踐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規劃經驗。隨著《意見》的發布和我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逐步形成,名城保護規劃應順應趨勢,加強以下幾方面的研究探索:第一,樹立完整史觀,延展保護對象體系。改變“重古代、輕現代”的情況,整合各類型、各時期的文化遺產成為有機整體。第二,立足區域統籌,因地制宜完善保護層次。深化對重要國家戰略的落實,以歷史性城鎮景觀視角,強化跨區域和大尺度文化遺產、歷史城區和外圍城鎮、歷史環境的整體性保護。第三,強化賡續傳承,形成古今交融空間格局。宜結合當今時代挖掘、詮釋和傳承歷史,積極推進歷史文化特色融入空間布局。第四,創新保護機制,深化管控實施。圍繞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三線劃定”等新型管控手段,需要探索更為有效的保護傳導機制,突出底線管控,強化橫向銜接(圖1)。


            1663636538199049.jpg

             圖1 | 研究思路框架


            3  洛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創新探索

            3.1 正本清源明價值,構建全面的保護對象體系

            (1)多維視角下歷史文化價值的判讀。洛陽名城保護規劃在五千年中華文明“發展—沒落—救亡—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多元一體”的整體脈絡格局里,以及永續傳承的客觀規律上,系統認知歷史文化價值特色。從時間維度上看,洛陽是“最早中國”——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導者,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從空間維度上看,洛陽是“天下之中”——宋代以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從歷史發展視野維度上看,洛陽是“全景中國”——中國歷史興衰演變的縮影(圖2)。進而,以時間為線索,明確對應的歷史文化載體。這些載體共同構成了洛陽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核,是展現中華文明悠久歷史、連續發展變遷的重要佐證,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寶貴資源,應加以完整、系統地保護傳承。

            1663636578121108.jpg

             圖2 | 洛陽歷史文化價值與特色研究框架


            (2)完善保護名錄,納入近現代歷史文化遺產。洛陽原有保護名錄以古代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文物為主。圍繞洛陽價值特色解讀,規劃重點補充近現代時期的文化遺產,如反映“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光輝歷程”的紅二十五軍長征文化線路、反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與發展歷程”的澗西歷史城區(圖3)和反映“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的西工體育場、中原明珠廣播電視塔等歷史建筑。

            1663636604721527.jpg

             圖3 | 澗西歷史城區保護區劃


            3.2 守文持正控底線,構筑文化安全空間層次

            洛陽是絲綢之路、大運河、萬里茶道等區域性文化線路的交匯點,又有著以地下文物為主體、與山水環境關系密切的“五都貫洛”大遺址群,保護范圍超過320km2。傳統的“市域—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筑”的四級保護體系無法全面涵蓋洛陽的保護對象?;诖?,規劃在宏觀層面呼應國家戰略,增加區域層次;在中觀層面統籌大遺址保護傳承,增加中心城區層次。另外,在微觀層面重點關注老城歷史城區的搶救性保護。


            宏觀層面,對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依托區域文化線路,提出與西安、鄭州、開封共建華夏文明傳承核心區和黃河古都文化核心圈(圖4)。中觀層面,基于洛陽“山水城文”相融合的特征和大遺址保護的現實需求,整體保護和展示以中心城區為主體的“五都貫洛”歷史性城鎮景觀,既包括“北臨邙山、南系洛水”“河山控戴、形勝甲于天下”的建都山水環境,也涵蓋都城遺址、苑囿、陵墓群、祭祀空間、古驛道和外圍函谷關、大谷關等八關拱衛的古代都城軍事防御體系組成的“城苑陵祭、功能齊備”完整都城格局(圖5)。微觀層面,搶救性保護老城歷史城區和東西南隅歷史文化街區,針對老城東西南隅歷史文化街區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的現狀,提出了搶救性保護策略。

            1663636637481565.jpg

             圖4 | 黃河文化戰略下洛陽-西安-鄭州-開封區域協同

            1663636659108049.jpg

             圖5 | 中心城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結構


            3.3 與時俱進塑格局,支撐國土空間高質量保護利用

            (1)“山水城文”有機融合的總體格局。為研判歷史文化資源對洛陽國土空間的重要影響,將其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現狀一張圖”數據庫。進而,在雙評價規范指標體系中增加遺產保護因子,校核、修正評價結果,支撐全域國土高質量空間格局構建。最終形成“山環水潤、組團城鎮、文綠融合”整體格局(圖6)。

            (2)“古今輝映”的新舊軸線空間秩序。洛陽歷史營城手法中,大多通過南北向的軸線串聯空間要素,在洛陽盆地內形成了新舊軸線并列交織的多城格局。洛陽的空間布局順應已有的山水秩序和文化本底,將城市空間、山水空間、“五都貫洛”的文化空間有機融合,圍繞大遺址文化生態綠心,營造“三核環抱”的城鎮形態。突出隋唐歷史軸和漢魏歷史軸在城市營建中的地位,通過多條橫向聯系軸串聯主要功能節點,形成“歷史軸線-時代軸線-未來軸線”共同引領的空間秩序體系(圖6)。

            1663636701282467.jpg

             圖6 | 洛陽中心城區空間結構


            (3)“古都新韻”的文化空間網絡。充分發揮文化資源的輻射效應,形成轉型新功能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全面推進“歷史文化+”的策略,將文化空間網絡與公共服務設施、藍綠空間、產業等各類城鄉體系有機融合,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歷史文脈與時尚創意相得益彰。


            3.4 規矩方圓強管控,明確歷史文化保護線要求

            (1)劃定歷史文化保護控制線。規劃采取“分級管控、動態更新”的思路劃定歷史文化保護控制線。對世界文化遺產、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地下文物埋藏區、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含大遺址)、省級以上名鎮名村等級別較高的遺產,將已劃定或建議的保護區劃以面狀形式納入“一張圖”規劃數據庫。對其余資源則暫不劃定保護區劃,以點狀形式納入,以名錄形式進行規劃傳導,待在下位國土空間規劃或相關保護專項規劃中進行充分研究論證后,再進行動態更新。


            (2)探索歷史文化保護線與三線疊合的保護政策管控區。洛陽大遺址既有被城市建設占壓的隋唐洛陽城(洛河以北)、周王城遺址,也有在城市邊緣包含大量村鎮建設空間的隋唐洛陽城(洛河以南)和漢魏故城遺址;既有面積巨大、融于山水林田的邙山陵墓群,也有面積相對較小、與城市活動密切相關的偃師商城遺址、二里頭遺址和龍門石窟。故規劃在嚴格遵守文物保護要求、控制城市向大遺址無序蔓延的基礎上,按照遺址類型和所處位置不同,采取“全域統籌、分類管控”的方法(圖7),對各保護政策區形成“一圖一表”的管控要求。


            1663636871882961.jpg

             圖7 | 大遺址分類管控


            4  總結與思考

            第一,強化全時間、全空間、全系統維度的歷史文化價值特色整體研究方法。歷史文化價值對于識別名城的文化內涵意義重大,應在“全國一盤棋”的文化脈絡體系下判讀歷史文化價值,挖掘城市在歷史上的獨特性和唯一性,充實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特征的實證。進而全面梳理對應文化載體,切實做到保護對象的“時空全覆蓋、要素全囊括”。

            第二,進一步注重文化遺產之間的關聯性和系統性,實現多層次整體保護。以全局性視野和綜合性戰略思維構建保護框架,采取“先布棋盤、再落棋子”的技術思路,根據不同遺產類型的特征,因地制宜地豐富適應中國傳統文化特征的保護規劃層次。

            第三,充分發揮文化引領作用,帶動城鄉轉型和魅力提升。將城市千百年保存下的歷史智慧和特色文化空間格局在新時期加以延續和發展,與現代城市空間結構有機融合。進而強化文化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培育特色文化功能和空間,使文化遺產全方位融入當代生活。

            第四,探索文化遺產與各類國土空間相融合的管控體系。需進一步細化和豐富遺產管控傳導手段。應逐步建立歷史文化保護線體系,細化保護管控要求,貫穿至社會經濟發展各領域,并關注歷史文化資源和各類國土空間資源保護開發的協調。

            本文撰稿:楊亮  徐明  趙霞  蘇原  馮小航

            文章來源:城市規劃

             
            ? 亚洲 欧美 卡通 另类 小说葡萄|国产乱人伦a在线a|亚洲八十八页 在线播放|亚洲毛多BBwBBwBBw|久久小说下载网手机版之贵主

                  1. <menuitem id="qmlvx"><acronym id="qmlvx"></acronym></menuitem>

                    <sup id="qmlvx"></sup>

                      <ins id="qmlvx"><option id="qmlvx"></option></ins>

                      <code id="qmlvx"><option id="qmlvx"></option></code>
                      <output id="qmlvx"><track id="qmlvx"></track></output>